2016年, 第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5-10
  

  • 全选
    |
    旅游思想汇
  • 车震宇
    旅游研究. 2016, 8(3):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晓龙
    旅游研究. 2016, 8(3):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林清清
    旅游研究. 2016, 8(3):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丁绍莲
    旅游研究. 2016, 8(3):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翁时秀
    旅游研究. 2016, 8(3):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林敏慧
    旅游研究. 2016, 8(3):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马宝建
    旅游研究. 2016, 8(3): 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多学科的视角 (建筑学、 历史学、 哲学和心理学等), 运用逻辑与经验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总结并进一步探讨了古村镇旅游的三重意义: 和谐之美的欣赏与体验、 历史与文化的浸濡与感悟、 乡愁与终极关怀——“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 我要到哪里去” 的寄托与慰藉。 在此基础上, 提出实现上述旅游意义的三个途径: 在战略和管理层面上, 定位于地方和国家认同的场所; 在建设和技术层面上, 确保建筑和场景构建的历史真实性; 在规划和设计层面上, 提供游憩与思考的静谧空间。 并结合实际, 简要评析了湘西王村、 凤凰和洪江三个古村镇的旅游开发。
  • 杨丽娟,张 璇
    旅游研究. 2016, 8(3): 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CITESPACE CNKI 数据库, 通过图谱以空间形式在一定时间范围中系统的可视化显现, 揭示出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现状:研究主体分布、派系与合作,研究主题的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发现,旅游人类学的国内研究主体多数集中在西部高校,合作以 “学缘” 为主;研究知识谱系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并集中于“民族旅游”;研究表述的“去主体化”困境。在此基础上,为国内旅游人类学未来的发展提出期望。
  • 闻 虹,李 俊,李 阳
    旅游研究. 2016, 8(3):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纪念品是国外旅游业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在中国却是旅游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 国外有关旅游纪念品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旅游纪念品内涵、 真实性、 消费者行为和开发设计等方面。 这些研究虽各有重点,但大都围绕纪念品所承载的地方文化和对旅游者的情感意义这一线索展开。 国内学者应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扩展研究视角, 在旅游纪念品所承载的情感意义及真实性等领域开展研究。 同时, 应明确旅游学科在旅游纪念品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有利于旅游纪念品未来的研究与实践。
  • 张 秦,储德平
    旅游研究. 2016, 8(3): 3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 “会展旅游” 为关键词, 对知网数据库 2000 ~ 2014 年间的中文核心期刊进行检索, 得到335 个样本, 并按照文献数量分布、 刊物分布、 基金关联、 作者及机构分布、 研究方法、 研究区域以及研究主题等进行深入剖析。 研究发现, 我国会展旅游研究始于 21 世纪初期, 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受政策、经济等因素影响, 中国会展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上海、 广州等经济发达且旅游资源丰富地区, 由科研实力强、课题基金多、 政府支持广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 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 在方法上仍有开拓与创新的空间; 研究主题集中于会展旅游基础理论、 会展旅游发展、 会展旅游参与主体、 会展旅游影响、 会展旅游市场、 会展旅游企业、 会展旅游教育七个部分。
  • 刘宏芳,明庆忠
    旅游研究. 2016, 8(3): 4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与城镇建设的融合是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旅游与城镇建设融合的动力既源自区域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共同目标, 也源自新形势新局面下的新要求。 在综合考虑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 空间因素、 文化因素的基础上, 研究梳理出旅游与城镇建设的双驱机制、 共轭机制、 耦合机制、吸附机制、 牵引机制以及促进机制六大动力机制。 据此, 寻求助推城旅融合的着力点, 以推动旅游与城镇建设实现更理性、 更有机的契合与融合。
  • 幸 岭,强菲菲,王文静
    旅游研究. 2016, 8(3): 5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的统计方法已无法衡量和表征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探索新的旅游统计方法迫在眉睫。建立与大旅游产业相匹配的旅游卫星账户 ( TSA), 不仅能够科学地测定旅游增加值, 而且能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系统的 反 映 大 旅 游 产 业 的 融 合 带 动 作 用。 文 章 以 云 南 省 为 例, 以 《 云 南 省 投 入 产 出 表2012)》 和 《旅游卫星账户: 推荐的方法与框架 (2008)》 为基础, 结合云南省的旅游特点和实际情况, 添加旅游地产作为特征产业, 完善特征产品, 编制新的云南旅游卫星账户。 据此, 核算旅游产业的增加值, 对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测算, 并对云南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间的融合与带动作用进行研究和评价。
  • 张荣天,管 晶
    旅游研究. 2016, 8(3): 6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科学系统评价体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研究, 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承和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以安徽皖南地区为案例地, 从遗产资源价值、 发展现状、 旅游开发条件、旅游吸引力4个维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罗森伯格—菲什拜因数字模型定
    量评价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 并对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从总体来看, 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整体不高, 但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第二等级资源旅游, 开发潜力相对较大;从类别来看,传统手工技艺类旅游开发前景好,而传统表演类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结合遗产资源自身特征及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现状, 提出未来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传承的合理建议。
  • 胡卫伟
    旅游研究. 2016, 8(3): 6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的 20 余年里, 我国渔农村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迁。 但由于产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 渔农村的社会变迁呈现出了不同的轨迹。 一些渔农村地区借助旅游业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旅游发展加速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 通过对发展旅游产业和传统渔业的两个村的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 考察旅游业这一新兴
    产业对渔农村社会变迁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通过研究认为, 产业不同的两个村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既存在相同之处, 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较之下, 旅游村的社会变迁的正效应更为显著。 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海岛地区新渔农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是促进海岛渔农村社会变迁的一种新模式。
  • 刘晓燕,彭 健,白 洋
    旅游研究. 2016, 8(3): 7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构建敏感性 应对能力指数结构的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估模型。 运用集对分析法, 评析在2004~2013年期间, 乌鲁木齐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动态演变特征, 揭示影响脆弱性变动的主要因素, 以及影响应对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根据评价结果, 提出降低乌鲁木
    齐经济脆弱性的建议, 以期为乌鲁木齐市的旅游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永续发展提供参考。
  • 周慧慧,史春云,余美蓉,冯 亮,孙晓欣
    旅游研究. 2016, 8(3): 8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常态背景下,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 构建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有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采用熵值法、 耦合协调模型、 灰色关联度等方法, 揭示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时空格局。 研究发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处于低水平稳定状态, 前者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后者, 东北部、 沿海、 沿东陇海线一带发展水平较高; 耦合协调关系呈现 “东北高西南低” 的特征, 且东北多协调, 西南多失调, 结合两者发展综合特征, 将该地区分为相应的四种协调类型, 并发现两者关联的主要内部因素是地区旅游收入水平与财政收入状况。
  • 沙绍举
    旅游研究. 2016, 8(3): 8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模糊分析法, 以杭州科技场馆作为研究对象, 构建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景区设施、 景区服务管理、 产品项目、 景区形象及景区交通各影响因子与杭州科技场馆类旅游产品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科技场馆的设计和推广有赖于针对性的产品塑造和营销; 科技场馆游客体验质量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科技场馆各服务产品之间应相辅相成, 平衡发展; 科技场馆参观体验作为个性化的专项活动, 在开发与经营过程中, 要不断追寻游客的需求变化, 即时进行产品创新。 文章为提高杭州科技场馆类旅游产品游客满意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